近日,由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、泉州师范学院、泉州信息工程学院、黎明职业大学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示范实践队,循着“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”的主线,走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、港珠澳大桥、深中通道开展实践活动。
产教融合育新才,守正创新传文脉——在横琴感受教育赋能的深厚底蕴
走进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科研总部大楼,中药标本与现代实验室设备交相辉映,墙上的时间轴清晰记录着从《粤澳合作框架协议》落地到如今“一载体一平台”“五位一体”产业布局,讲解人员向师生们介绍产业园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、全力招商引资加速产业集聚、服务澳人澳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、初步打造业务闭环等情况。

实践队师生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科研总部大楼
产业园内,实践队师生们看到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,构建起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,产业园与粤港澳多所高校共建实训基地,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产业实践。学生们在学习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同时能参与到实际的研发项目中,不断提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,在这里,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宣讲,而是融入每一次实验、每一次研发中,实践队队员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智慧,增强了文化自信。
科技自强铸辉煌,勇攀高峰显担当——从港珠澳大桥看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
站在港珠澳大桥观景平台,实践队队员望着横跨伶仃洋的“钢铁巨龙”,感叹于这座全长55公里的工程,为何能够成为研学的科技坐标?
面对海洋环境复杂、建设难度极大等诸多世界级难题,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迎难而上,自主研发一系列关键技术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,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,更提升了我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国际地位,也让中国跨海桥隧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
实践队师生参观港珠澳大桥展览馆
港珠澳大桥研学现场,黎明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毕惠琴从大桥建设细节展开,为队员们讲授了一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她表示,港珠澳大桥是爱国主义与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,是“一国两制”下跨区域协作的实践样本,是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范本,她勉励大家“把学识化作建设大湾区的力量,就是最好的家国担当”。
人才汇聚促发展,协同合作共奋进——于深中通道领略人才驱动的创新活力
研学第三站,实践队来到深中通道这一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。在这里,来自深圳的智能建造专家、中山的土木工程师、香港的材料学博士组成联合团队,攻克了“深埋沉管隧道抗水压”等世界性难题,人才汇聚、协同创新的模式,正是推动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。
实践队队员了解到,该通道通车后,深圳的科创人才与中山的技能人才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,催生了“研发在东岸、制造在西岸”的协同模式。深中通道的意义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,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,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,让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
深中通道海底隧道
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学生郭默妍说:“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,横琴中医药产业园中教育以典籍校勘、药膳命名传承文脉,科技让古方新生。港珠澳大桥的‘变通’、深中通道的‘协同’,皆是‘文以载道’的当代注脚。这让我明白当以文字为桥,在传承中诠释文化认同,讲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故事。”
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蔡元昊说:“漫步横琴产业园,中药标本与现代实验室的交融令我触动。典籍校勘是教育传承的鲜活课堂,校企共建实训基地,正是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典范。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是学识浇筑的教育成果;深中通道的通勤圈让教育培养的人才跨区流动。我深知,未来讲台不止于教室,更要以教育串联文化根脉与创新力量,照亮协同发展之路。”
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薛泽杭说:“横琴产业园是‘文化+科技’的范本,粤澳协同孕育医疗生产力。大幅缩短市场边界,产业园拓宽全球销路,加速科技教育人才流动。我感受到科技赋能传统医学的力量,也体会到交通便捷推动人才、技术、产业流转,助力产学研融合。”
原文链接:http://fj.people.com.cn/n2/2025/0729/c181466-41306360.html
(编辑:梁欣妍)